皇冠登录官网-首页

可康家园

第四期可康人

中国古代围棋之“ 围棋的起源”

作者:

来源: 文正文化网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在文化方面的一项创造发明,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艺。它是黑白双方轮流投子在棋盘上互争地域的一种盘局游戏,因为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人们智力,培养人们优秀的意志品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和全局观点以及丰富人们文化生活,陶冶性情,健康身心等有益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已发展成为群众十分喜爱的智力体育项目,同时向海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在日本,围棋已经发展成为他们的国棋,爱好者超过一千万;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围棋爱好者也越来越多。

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之为弈,在古代棋艺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我国早期古籍记载,围棋在尧舜时代就已诞生。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帝尧造出围棋来教他的儿子丹朱,又说帝舜觉得他的儿子商均不太聪慧,曾制作围棋教他下棋,以发展他的才智。《路史后记》中写得更为详细,说尧娶妻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叫丹朱,但他骄躁任性,于是尧才造出围棋来陶冶他的性情。此外,在古籍《潜确居类书》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夏禹的臣子乌曹创作了围棋。

以上关于尧舜和乌曹创作围棋的传说虽然各执一词,后来还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尧舜和乌曹所处的氏族原始社会,当时社会生产力极低,很难设想会有人创造出像围棋这样逻辑严密、既高级又复杂的文化活动来。但提出异议者也都不过是些臆断,实际上并无有力的反证可以推翻以上古籍的文字记载。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总是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的,围棋自然也不例外,它从萌芽到完善,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的阶段。尧、舜、乌曹时期的围棋当是较低级的原始围棋,棋盘不会是现在这样19×19道或古代曾经一度流行过的17×17道,而可能是小棋盘。同时,着法自然也要简单一些。在古代围棋发展的历史中,曾经采用过13×13道和15×15道棋盘,就有力地说明这一特点。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棋艺.徐家亮.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中国象棋起源及历史

我国象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究其源头,众说纷坛,尚难断论。战国时期宋玉所著《楚辞》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说法,提到了象棋。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当时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两人对弈,每方六子,有枭、卢、雉、犊、塞五种棋子,前四种棋子双方各一枚,最后一种棋子""各两枚。枭为首,即主帅。《说苑》载有"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燕居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那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响到门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经》,并集合百官在朝廷进行讲解。文学家庾信曾作《象棋经赋》及《进象棋经赋》。那时期,"象戏"在宫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卒四个乒种,唐代以后,火器开始用于军事。据《唐书》记载,以机发石为攻城,号将军炮。所以那时的砲字还是""为偏旁的。军事上火器的发展给模仿战斗场面的象棋带来了新的发展,使象棋逐渐改革成为拥有将、车、马、砲、士、象、卒七个兵种,这就和现代象棋的兵种基本相似了。唐《续藏经》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砲,代之为机矣。"由此可见,唐牛僧儒的时代以前,象棋没有砲,加砲以后,才成现代象棋的雏型。但牛僧儒《玄怪录》中岑顺梦幻所见和挖掘古墓所发现的象棋,只有王、上将(象)、军师(士)、辎车、天马、六甲(步卒)等六个兵种,还没有砲。其时为唐代宗宝应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宝应象棋"

宋晁无咎(公元1053-1110年)的"广象棋",棋子32个,与现制象棋的棋子总数相同,棋盘纵横各11路,比现制象棋盘大一点。广象棋把两砲放在车的外侧,棋子名称和着法与现制象棋相同,但没有说明棋盘中间有无河界。有河界的象棋盘见于北宋末。北宋末女词家李清照的《打马图经序》中刊有打马戏和象棋两用的局戏图,它所表示的象棋盘图形与现在的完全一样。另外宋颢关于象棋诗词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轻"的描述。由此可见,北宋前的象棋盘没有河界,棋盘有河界的象棋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象棋子现在是平面字形的,但早先曾是立体象形的。《玄怪录》中所述的出土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说明唐朝"宝应象棋"的棋子是铜质象形立体子。后来,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见有圆形铜质的平面棋子,直径大小不等。正面有车、马、砲、将、士、象、卒字样;反面则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图文。将是坐着的将军,腰悬长剑;士是女将,上着戎装,下穿裙子;象是一只大象;车是带有飞轮的辎车;马是飞跃的马;砲是飞石;卒是手执长矛的士兵。以后,图枰的棋子逐步为字形棋子代替。宋徽宗赵佶的《宫词》有"白檀象戏小棋枰,牙子金书字更明",说的就是白色的檀木棋盘和象牙制的金书字形棋子。

第一个以比较完整的篇章来描述象棋着法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他的长达240字的五言古诗《象弈》中,有"小艺虽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戏,妙不出局外。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俱变态。……远砲勿虚发,冗卒要精汰。……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匹马郭令来,一士汲黯在。……"等句,形象地描写了象棋的棋盘、棋子和着法。和刘克庄同时代但稍晚些的著名学者陈元靓,在他晚年所编的日用百科全书《事林广记》中,辑集了一些棋势和两个全局着法,这是见于记载的最古棋局。

北宋司马光的《七国象棋图》、南宋洪迈的《棋经论》是现代象棋最早的理论著作。其后问世的象棋书谱,有明代的《梦人神机》、《适情雅趣》、《桔中秘》,清代的《梅花谱》、《韬略元机》、《心武残编》、《竹香斋象戏谱》、《百局象棋谱》等等。而最有名气、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桔、梅两谱,它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揭示了象棋的基本规律,探讨了各种开局的战略战术。

象棋一向被人视为富于韬略的形象战斗游戏。但是,在旧社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或者被视为败夫走卒之戏而得不到重视,或者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消遣的玩艺儿。许多造诣很深的高手生计无着,穷困潦倒,不少宝贵的象棋著述淹役失传。在漫长的岁月中,只有人民群众使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延续不绝。

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提倡下,象棋这一古老的艺术,好比枯枝发芽,得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棋艺水平普遍提高,棋手新人辈出,谢侠逊、贾题韬、杨官璘、何顺安、李义庭等著名棋手和棋坛名宿纷纷著书立说、传授绝艺,从而出现了"十连冠"上海胡荣华、二连冠湖北柳大华、河北李来群、新冠军广东吕钦、多次亚军获得者黑龙江王嘉良等特级大师和著名象棋大师上海徐天利、浙江陈孝堃、黑龙江赵国荣、辽宁卜风波、赵庆阁等一大批优秀棋手,棋坛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