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登录官网-首页

可康家园

第六期可康人

真假来源待辩:《清明上河图》都经历了哪些传奇故事?

作者:

来源:北京日报

中国画里,哪一幅最有名?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就是《清明上河图》!

日前,湖南衡阳退休老人冯树元历时12年雕出樟木立体镂空《清明上河图》。事实上,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各种再创作几乎每天每时都在发生。而作为创作源头的真迹《清明上河图》,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

1.数不清的《清明上河图》

你知道吗?这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幅《清明上河图》,仅仅是全球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的,称得上是文物珍品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

在由北京故宫研究人员参与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中,列出了这样的清单:中国大陆有十件、中国台湾有十件、日本有十一件、美国有六件、欧洲有六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五件。

而这些都是有名有号的文化珍品,实际上,历朝历代中,以《清明上河图》为名的画作,更不知有多少幅!

热爱《清明上河图》研究的日本作家野岛刚说:画卷的形式,以东西向的河流作为主体,描绘两岸繁华的街景。比较夸张地说,只要是符合这样的条件,什么样的画都可能冠上《清明上河图》的名衔。换言之,与其说《清明上河图》是单一绘画的名称,不如把它想成这是一种绘画的类别,更容易理解。

《清明上河图》是描绘一条河两岸的情景。其实,《清明上河图》画作本身也是一条河,历朝历代中,无数同名的作品形成了一条河流,它事实上成了古老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那么,这样一条河的源头在哪里?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最早的画作在哪里?它的作者是谁?它还在不在世间?如果在世间,它又经过了怎样的传承经历?

2.“没有错,就是它!

很久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不甚了了。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个源头早已失传,它已不在世间了。

这原本也很正常,中国有很多名画,它的原本都已不在,留下来的只是后人的摹本或仿本。

19508月的一天,位于沈阳市中心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于1959年改名)的仓库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化处研究室研究员杨仁恺,像往常一样进行他的工作。

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战争刚刚结束,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得以腾出手来整理长年战乱中遗散的文物。而东北是一片富矿,当年在伪满洲国政府垮台后,从伪满洲国政府流出了大量绘画和陶瓷到市场上,甚至有东北货之称。而杨仁恺的工作,就是鉴定、甄别人民政府搜集上来的这些东北货

这天,杨仁恺的面前摆着三个画轴,收集它们的工作人员用文字注明,它们都叫《清明上河图》。

这毫不奇怪,正像我们前面所说,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太多了,杨仁恺见这类东西也见得多了,丝毫不会给他的内心带来什么波澜。

打开第一幅,一看就是低劣的赝品,几乎毫无价值。

打开第二幅,杨仁恺内心兴奋起来,有点血液上冲的感觉,一看就是好东西。杨仁恺凭借丰富的书画鉴定经验,认为这是明代的作品,品质相当好,有可能是明代大画家仇英的真迹!当然,这还不能马上判定,先选到收藏这一边吧。

第三幅,还会有惊喜吗?画面徐徐摊开,杨仁恺突然背脊感到一阵凉意,他不由得大叫一声就是这个!

各个时代的中国绘画具备了各自特色,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偏好的笔法和颜色。杨仁恺一眼看出,这是宋代的绘画。直觉告诉他,这很可能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当然,判断《清明上河图》真迹,绝不是一个人的直觉那么简单,要经过很多专家的大量考证、论辩。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我们就只把结论告诉读者吧。

如果非要钻牛角尖,大约还不能百分之百地说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源头真迹,但是专家们已经获得一致意见了,没有错,就是它!

杨仁恺那一天的工作也因此名留青史。

3.为什么会在这里?

很显然,这个真东西是从清宫里流出来的。

知道一点近代史的人都清楚,1912年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政府为了避免增加情势的混乱,允许末代皇帝溥仪留在紫禁城宫内。

旧宫廷的费用开销相当大,溥仪采用了和很多破落子弟相同的办法,就是变卖家产

不过,这些所谓家产,是不是溥仪的私有物,存在很大的疑问。现在公认的意见,溥仪当年的这种做法就是盗窃

溥仪用恩赐的名义,把宫中的很多珍贵文物交给弟弟溥杰,偷偷地一点一点拿到市面上卖。依据后来发现的《恩赏目录》,至少有一千件以上唐代到清代的贵重字画由溥杰运出去。目录中也包括数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这些文物先是运到天津,除了被变卖的部分外,溥仪就任满洲国皇帝的时候,都带到东北长春新的皇宫中去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溥仪仓皇奔逃,随身一直不忘携带一些珍品文物以作资本,逃难路上,这些文物也一路散失,最后仅存的一部分,也在沈阳机场和溥仪一起做了苏军的俘虏。

这是1945年的事情。战乱之中,直到5年后的1950年,《清明上河图》真迹才进入杨仁恺的视野。

5年里,这件稀世之宝经历了怎样的命运?是当年一直带在溥仪身边直到被苏军扣押,又被苏军移交给东北民主联军?还是散失在民间,后来被人民政府收缴?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以致这段空白全不可考。

其实,这只是这幅《清明上河图》遭遇的最近一次劫难,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幅名画在它诞生后的900多年间,经历了不知多少更大的劫难。

4.第一次入宫和遭劫

在现存的这幅《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代人张著的题跋,这样写道: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按:今山东省一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这是关于这幅画唯一流传下来的作者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到,张择端乃北宋翰林院的翰林。

与此相对照,明代著名的文人董其昌曾在其《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做了如此推断: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传世者不一,以张择端所作为佳。看来,当时的人们多半以为张择端是南宋人。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大画家,然而中国第一名画的作者,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除了寥寥这几条文字,史书上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他的其他作品流传下来。

现在的人们,多半采信金人张著的第一手材料,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

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作为翰林毕竟有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据说张择端把这幅画献给了当时的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对这幅画的评价是什么,不知道。不过据说他用他著名的瘦金体,在画轴的开端上,写下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印上了双龙小印。

倘果真如此,不但可以说明宋徽宗对这幅画的喜爱和重视,也可以确证这幅画的作者年代。但遗憾的是,现存的这幅画中,并没有宋徽宗的题名和印记。有人说,这可能是在数百年的流转中,遗失了。

从金人张著题跋可以推测,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金兵破城以后,把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史称靖康之变。《清明上河图》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运到了金的首都燕京(现在的北京)。

不过金朝统治者对这幅画卷兴趣不大,它第一次流落到了民间,并被官阶不很高的张著占有过,留下了这幅画上的第一段题跋。 

5.第二次入宫后被调包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

不过,元朝统治者喜欢弯弓射大雕,对书画这类雕虫小技并不太在乎,管理上也没那么上心,这就给鸡鸣狗盗之辈留了空子。

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上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使了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位贵官。这位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家臣,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保存了数年,因为家里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这位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买主,将其秘密卖掉。恰好这时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是个博雅好古之士,在京搜访古名家笔迹,得到这个消息,倾囊中所有,以重金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杨准不久即回到老家。画也随他到了南方。杨准得到这一作品,不胜自喜,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被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地被记载了下来。

元朝很快灭亡了,天子换了,而这幅《清明上河图》仍然在民间流传着。

6.被大奸臣严嵩惦记上了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兵部尚书陆完的手里。据说,陆完死后,他的妻子王氏知道丈夫深爱这幅《清明上河图》,就把这幅画藏在枕头中,每晚睡在这枕上,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

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彪,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开出条件说:只能看,不许带笔砚进来。

王彪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10余次以后,凭着记在心中的印象,竟也临摹出一幅有一定水平的《清明上河图》。

当时专权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为了巴结他,就花费五百两白银从王彪手中购得这件仿品,当作真品献给严嵩。

心中大悦的严嵩开席宴客,并向宾客展示《清明上河图》。但是装裱匠却在宾客面前爆料说这幅是赝品,泼水在图画上,洗掉伪装古色的药剂。

王忬本意是要巴结人,谁知却得罪了人。后来王忬因为打仗战败而被处死,不知是否也和这段与严嵩的过节有关。

此时,画已被陆完的儿子卖至昆山顾鼎臣家,但严嵩终于还是顺着这个线索,如愿从顾鼎臣那里索来了真画。

7.第三次入宫和再失窃

隆庆皇帝时,严嵩父子失势,家产被查抄。《清明上河图》再一次被收入了皇宫。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中,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两跋相距54年。在这54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

然而,太监冯保是如何得到这幅珍品的呢?如果是得自皇帝赏赐,冯保一定会大加宣扬,然而冯保对此却一字不提。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冯保获得此画并题跋,一定是来自于他的偷窃!

从冯保的人品及职位便利看,都支持他偷窃的假说,这里不及一一细说。冯保后来也因作恶太多,被皇帝查抄了家产。但是,在查抄的冯保家产中,并没有《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很显然,在被查抄家产之前,冯保就把这幅画秘密脱手获利了。而且很可能为了掩人耳目,冯保在盗窃这幅画的时候,也编造了这幅画因事故损毁的谎言!

此后二百多年的历史上,这幅画就像是消失了一样,不知流转在何人手中,而正是这二百多年中,社会上的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

二百多年后,这幅《清明上河图》浮出水面,再次出现题跋,已是清朝乾隆时的进士陆费墀所题。很快,这幅画被曾任湖广总督的毕沅购得。然而,此画给许多人带来的厄运再次降临到毕沅头上,毕沅死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次被收入皇宫,此时的皇帝是清朝的嘉庆皇帝。

再以后的故事,就是本文开头所讲的了。

延伸阅读

《清明上河图》是描写清明景象吗

看见画的名字,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当然是一幅描绘清明时节景象的画卷。

事实上,有很多专家学者也仍然肯定这样的看法。

但一直以来,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问。从画面的内容上,很多地方与清明的节气不符。

比如, 孔宪易先生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了宋人生活习俗。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有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能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然不下雨,这当是御暑用的,清明节似无此必要。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大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上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疑问,因此有人提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可以指的是清明坊的地名,或者干脆就是清明盛世的意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