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仪式感(作者:汪娟)
年后上班,大家纷纷感叹现在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
记忆中,只要一进腊月,便开始切换至“年前”模式。奶奶开始为“过年”的美食而忙碌,自己手工磨豆子做豆腐,请人过来杀年猪,做腊肉、腊鱼,熬糖做“切糖糕”,炒红薯条……爷爷会在年前选个好天气,带我们这些小辈上山祭祖,沿途回忆逝去先辈们的生活点滴。
大家都在回味、感叹小时候的“年味儿”:父母的笑脸,长辈的压岁钱,满院子的红色鞭炮纸屑,一地的瓜子皮、花生皮,年三十挂在床头的新衣服,不挨打、不受骂,连寒假作业在这几天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用写……
现在,随着生活的丰富、时代的变迁,很多“老例儿”都逐渐弃去,这些“仪式”不再是必须。小时候期盼的“春节”,现在似乎也只是一个长假而已。
青年文学作家八月长安曾在她的《橘生淮南》中写道“人总是需要一些仪式的,仪式给人庄重感和宿命感,给人信心”。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是的,生活中需要一些“仪式”,我们才能感受到这一天,亦或这一刻,是不同的。
从“百岁宴”到“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再到 “婚礼”、“葬礼”。生活中,我们也在或多或少的参于或经历着一些仪式。我们通过这些仪式,向他人或向世界宣告,宣告一个新的生命的降临或者一个生命的离开,宣告一个新的美好的开始或者一个阶段的结束。在这些仪式中,我们感受着高兴或悲伤,分享着值得回味的难忘时刻。因为仪式感,我们感受到这一天,亦或这一刻,是不同的。
情人节、结婚纪念日,爱情中的两个人通过礼物、鲜花、烛光晚餐等仪式来纪念,以表示这些日子的不同。婚礼来临,女儿出嫁,明明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仪式,但在车子发动的那一刻很多母女还是会泪流满面。这种仪式感,在刹那间又让人清醒的意识到离别,多了一种难忘的体验。
不过,大多数时候,充实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我们习惯忽略那些不同的时刻,也很少意识到平凡的生活中需要一些“仪式感”。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似乎都是平淡无奇、按部就班的。除了偶尔参加的一些小聚会,我们按时上班、回家。对于“生日”和“纪念日”这些特殊的日子,记起的时候庆祝一下,忘了也就忘了。 我们享受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假期,却也逐渐忽略这些节日的传统意义,未曾认真想过,是否需要一些仪式感来彰显它的不同。
你看,生活本身就摆在那里,它呈现出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需要婚礼、毕业旅行、散伙饭等等仪式,就是需要仪式感来给自己未来的开始赋予新的意义,或者让自己和过去做一个正式的告别。
有人说,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才能真真正正发现生活的乐趣。是啊,一个敷衍了事、平淡无趣的态度怎么能期待拥有一个趣意盎然的生活呢。
仪式感让我们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为什么我们需要仪式感?有人答,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