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来源:医药卫生网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全降解、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以其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存留体内、有利于恢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便于二次介入干预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具有磁共振/CT相容性好等优势,被誉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变革。首款国产BRS产品(NeoVas® BRS,乐普医疗研制)于2019年2月取得注册上市,已在国内多家医院临床应用,为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为使BRS这项新技术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获得规范应用,由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牵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50余位国内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参考国内外BRS临床研究循证证据和欧美专家共识的相关推荐的基础上,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历经多轮研讨会和修改、完善,制定出首部《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5月第48卷第5期发表。
2020年6月11日,正值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eNCF 2020)召开期间,中国首部《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线上新闻发布会于期待中盛大举行。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效增教授和徐凯教授,中华检验学杂志编辑部干岭主任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付晓霞主任共同出席并见证《共识》在线发布。
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
会议伊始,韩雅玲院士做开场致辞并报告了《共识》内容要点,韩院士介绍表示,《共识》对BRS的适用范围、临床使用流程、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者的培训、腔内影像学技术在BRS介入术中的应用及患者随访等方面给出了科学严谨的论述和明确建议,将对NeoVas BRS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完善的指导。
韩院士指出,BRS已经在简单及中等复杂程度病变中显示出良好的长期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遵循PSP操作规范,即:靶病变的预扩张((pre-dilatation)、准确测量靶血管的尺寸(proper sizing)和充分的后扩张(post-dilatation)。大量临床试验荟萃分析表明,按照PSP规范化操作步骤置入BRS,对于取得长期理想效果至关重要。同时指出,置入BRS的患者术后应当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韩雅玲院士发言
随后,杨跃进教授对《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杨跃进教授指出,目前BRS的临床研究数据详实、逻辑严密、证据充分,与DES植入人体后不同,BRS在植入人体后可分解为支撑期、降解期和康复期。此外,合适患者及病变的选择,对患者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既往研究显示,PSP操作可明显降低靶病变失败率和血栓发生率。BRS是在DES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支撑狭窄血管、释放抗增生药物并抵御再狭窄,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方面,与DES有一致性。作为一项新技术,BRS手术操作要求高,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曲线,因此术者可先从简单病变入手,不断积累经验,熟悉器械特点,严格遵循PSP置入操作,逐步过渡至更广泛的适应证和更复杂的病变。杨跃进教授还提示,对于有腔内影像学检测条件的中心,提倡使用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BRS 的植入。
杨跃进教授发言
最后,韩雅玲院士、刘斌教授、王效增教授、徐凯教授和干岭主任在媒体提问环节分别就共识制定的初衷、对临床应用BRS技术的指导意义、BRS的适用范围与发展前景以及专家共识审稿发布流程等展开了详尽的阐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BRS是一项令人鼓舞的新技术,已初步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光明的应用前景,其具有的完全降解吸收的特点,可解除支架对血管弹性的束缚,恢复血管对生理刺激的自然反应,避免了金属异物留存体内,实现了介入无置入,尤其适合年轻患者。随着国产BRS的上市,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已经从真正意义上迎来了第4次变革。《共识》的发布既是一个里程碑也是新的起点,希望通过对共识的推动、促进、提高和规范使广大从事冠脉介入术者深入学习、理解共识内涵,在共识指导下,将生物可吸收支架这项新技术规范应用于临床实践。